其他
“中国军歌之父”竟是朝鲜人?这些军歌都出自他之手!
★ 名师讲堂 助梦飞翔 ★
来源:民歌中国
1988年建军节前夕,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,决定将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。这首歌,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。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中国人,几乎都听过这首歌曲。它鼓舞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,特别是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。然而,这首歌的创作者,并不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,而是一位来自朝鲜的“国际友人”。他就是被誉为“中国军歌之父”的优秀作曲家郑律成。
01
初到中国,献身革命
1914年,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的一个贫困家庭,原名郑富恩。源于对音乐的热爱,他后来才改名郑律成。1933年,郑律成的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。就在这一年,19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了中国。他先是到了南京,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“朝鲜革命干部学校”学习,并参加朝鲜革命组织“义烈团”、“朝鲜民族解放同盟”等抗日组织。1936年,郑律成经罗青介绍加入抗日救亡组织“五月文艺社”,并任理事,同期谱写了自己的处女作《五月之歌》。来到中国后,郑律成开始了一边革命,一边学习音乐的生活。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,并与其长期合作,出电影歌曲、灌制唱片。同年10月,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,先后进入陕北公学、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,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。↓资料图:郑律成在延安↓
02
《延安颂》的创作
在与冼星海的交往中,郑律成为这位年轻音乐家的爱国风范所折服,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用美妙的音符来抗战的决心。一天傍晚,郑律成参加完一个群众大会,站在半山坡上,看到战友们沐浴着夕阳的余辉,成群结队地奔向各自的岗位。正在操练的八路军战士喊着响亮的口号,威武雄壮,全城内外歌声四起。这幅雄伟壮观的图画,使郑律成心潮澎拜。就这样,著名的《延安颂》在他心中酝酿成熟。193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,延安城里礼堂举办晚会,郑律成把自己写好的《歌颂延安》搬上了舞台并亲自演唱。一曲唱罢,台下的毛主席高兴地鼓起了掌。第二天,中共中央宣传部便拿走了这首歌的词曲信息,并在后来将其改名为《延安颂》。《延安颂》表达了当时千百万爱国青年向往延安,热爱延安的真挚感情。这首歌像长了翅膀一样,很快从延安飞到前方,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,直至海外。当时,很多革命者正是唱着这首歌,寄托着对毛泽东主席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思念。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,披荆斩棘,冲破艰险,奔向延安,投入革命洪流。↓视频:阎维文、王喆《延安颂》↓
03
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的诞生
在延安期间,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,郑律成渐渐熟悉了红军、八路军、新四军的光辉历史,如秋收起义、井冈山红旗、遵义会议等。这些都激励着年轻的郑律成,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食粮。在音乐家冼星海写成的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影响下,他同公木合作,写出了《八路军大合唱》,把自己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谱进了乐曲。大合唱中的《八路军进行曲》,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。《八路军大合唱》中的进行曲之所以能久唱不衰,是因为它气势磅礴,格调豪迈,而且富有一种阳刚之美。尽管在抗日战争期间,我军与日军的兵力悬殊。但是郑律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,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,体会到敌人虽强大,但是并非是正义的一方。我军虽弱小,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,他坚信抗日战争必胜!他将这种信念,融入到他创作的歌曲中,最终化为一往无前、排山倒海般旋律。↓视频: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》↓
04
定居中国,激情创作
抗日战争结束后,郑律成与妻子简单收拾行李,回到了他的家乡朝鲜。回国后,郑律为朝鲜军民谱写了《“8.15”颂歌》、《朝鲜人民军进行曲》、《朝鲜解放进行曲》等十余部作品。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在周恩来总理的批准下,郑律成又回到了中国,并加入中国国籍。后来,郑律成定居北京,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。他把空前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音乐创作中。用美妙的乐曲歌颂着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,创作了大量的体现时代主题的歌曲。↓视频:郑律成作品音乐会↓
1976年12月7日,郑律成在北京突发脑溢血逝世,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。2009年,郑律成被中央宣传部、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郑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军歌作品,像《延安颂》、《延水谣》、《八路军进行曲(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)》、《朝鲜人民军进行曲》、《兴安岭组歌》、《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》、《十六字令三首》、《娄山关》等都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记。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、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,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,↓资料图:郑律成在云南采风↓
↓资料图:郑律成与夫人在天安门观景台↓
更多精彩: